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国潮1980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悲喜剧

第一百四十七章 悲喜剧(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1981年4月,搬迁骤然成为京城最引人瞩目的生活现象。

几乎京城的每一处,都能看见有人离开了狭隘的旧居所,迁入了新建成的单元楼。

为此,闹市里的家具商店,随之越发生意兴隆,拥挤不堪了。

还有那些蹬三轮车的个体“板儿爷”们,简直都快忙和不过来了。

他们也开始变得和打家具的木匠、颠大勺的厨师一样吃香,赚钱赚了个不亦乐乎。

而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京城建成新房的数目越来越多,持续增加。

另一方面,在国家的督促下,这些房子还不得不在短期内尽快确定归属。

敢情去年为了响应“伟人”《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的提议。

最早一批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出资建设的住宅小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到了可以落成使用的时候。

1976年至1980年这五年间,京城陆续建成房住宅面积,总共也达到了11264万平方米。

但偏偏这些房屋的入住率却始终不尽人意。

由于各单位内部的房屋分配标准,严重受到各种各样人事关系的干扰。

对房子你抢我夺,四处扯皮,大部分房子始终无法投入正常使用。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今年2月份就下了一道严令。

要求任何机关单位,凡是建好了的房子,限期三个月之内必须住进人,否则空置房屋就由京城市政府没收。

所以算算时间就知道了,如今两月过去,已经差不多快要到时间窗口了。

那么拥有这些房屋的单位,还能不急着吗?

当然要尽快把房子分配下去,总不能真被没收吧?

于是乎,整个京城,才会难以避免的掀起了一轮集中性的搬迁狂潮。

各个单位都如同驱赶牛马一样,急茬的把人赶进了房子。

不过无论如何,哪怕是做“牛马”,能够在此时被“赶”进单元房的人,也绝对是这个年代的幸运儿。

因为和以往相比,这些新建住宅的公共设施与生活设施比较齐全。

住宅的建筑标准也有很大提高。

人们再不用像住平房那样,为燃气供暖,为上厕所洗澡的种种不便发愁了。

像在这个月,剧作家苏书阳告别了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巷子,乔迁新居后。

就完全是带着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夕照街》的。

或许也正因为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对新居的条件无比满意。

在这部影片结尾处,他笔下的夕照街居民,就像他自己一样。

同样告别了他们维系数十年的过往生活,幸福地搬进了窗明几净的单元房。

只是,电影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终究也只是愿望。

现实中城市建设停顿了十年,这年头缺房的人也实在太多了些。

居住条件恶劣,这是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面对的问题。

哪怕房子盖得再多,跟这段返城高峰期每年以几十万计算的回归人口一比,也就成了杯水车薪了。

所以这就像食物链一样,注定了不可能所有人都有这种福气。

不用说,这种情形下,肯定有一些人属于实在是缺房到了不能继续等待的地步。

那没别的办法,便只能另行变通之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说,让年轻的夫妇们住进筒子楼,就不失为一种暂时缓解单位住房困难的好办法。

同样是在这个月,人艺演员杨力新也在三楼分上了一间面积不足十五平米的小屋。

他和妻子一起住进了首都剧场的后台。

尽管房间小得实在摆不下什么东西。

放进去一张双人床,一个大衣柜,一个带推拉门玻璃的茶具柜就没地儿了。

但与那些仍旧没有分上房的人相比,杨力新已经深感满足了。

唯独使他感到不太适应又有些为难的,是新生活里未免充斥着一些忐忑仓皇的色彩。

要知道,住在筒子楼里,生活中大部分的和习惯只能暴露在邻居的视野中。

谁家的事情,别人家很快就知道了。

大家都没有特别的私密,关起门你睡觉,开门每家可以穿来穿去。

纯属巧合,这一年上映的电影《邻居》,恰恰就反应了社会住房紧张的矛盾与现实。

同时也对在这种内部有着长长的走廊、厕所、水房、厨房公用的筒子楼。

一家一盏灯,一户一个水龙头,一个电表的生活方式,有着比较详实的体现。

这就让这部电影成了这一个时期国人生存形态的一种另类记录。

使得日后的人们,对多户人家聚居在一个大楼道里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仍旧有据可查。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开局巅峰贝克汉姆,帅就完了我的夫人是神捕说好的钓鱼,你怎么抽上水了?从迪迦开始的无限之旅活着全网黑:死后你让我成为传奇我有一颗两界珠当偶像恋爱时这个明星来自末世仙人只想躺着四合院:从认一大妈当干妈开始
返回顶部